English

凉山不会忘记

1998-08-01 来源:光明日报 杨奇松 岳林才 我有话说

位于西南腹地的大、小凉山,层峦叠嶂,连绵千里。眼下,当你走进大山深处,那一片片独具民族风情的村庄和干净整洁的院落,像撒落山野的团团花絮,格外引人注目。每当谈起近几年崛起的这些新寨子,彝族同胞总要情不自禁地夸奖当地党委、政府,夸奖亲人解放军,夸奖那代表文明时尚的“形象扶贫工程”。

“形象扶贫”,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委、州政府、军分区共同提出的一种以“开展移风易俗,改变陈旧观念和原始生产生活习惯,塑造农牧民新形象为核心内容的扶贫工程。1996年10月,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基同志来凉山视察时,对此大加赞赏:“这个事情做得非常好。……形象扶贫是从根本上改革落后的观念和习惯,要坚持下去,推广下去,希望3年内有一个大的变化”。

凉山州是全国贫困面最大、贫困程度较重的特困地区。全州17个县(市)中,国定贫困县10个,省、州定贫困县2个,占总数的70%。那时,彝族同胞的生活现状令人揪心:居住的是低矮、潮湿、窄小的破土屋,三块石头支锅灶,人畜饮水只能爬几里路去背;缺衣少被,到了天寒地冻时,白天围着火堆度日,晚上人畜挤在一起相互取暖;孩子不上学,祖祖辈辈大多是文盲。据1993年统计,全州处在贫困线下的农牧民达28万多户。

1992年春,“形象扶贫工程”启动,凉山军分区党委向所属县(市)人武部发出了动员令:“发动十万民兵献爱心,援助彝族同胞治穷治愚,在两个文明建设的主战场上树好新形象!”

两个月后,一组令人欣喜的信息反馈到了军分区、州扶贫开发办公室:2600多名现役军官、人武干部,不畏山高路险,会同当地党政领导走进1800多个彝家山寨,与8.4万个贫困户建卡结对扶贫。军分区领导和机关也分别选定了各自的扶贫点。

官兵们把头一个攻坚战放在了移风易俗、改变愚昧落后的思想意识上。“相信科学,破除迷信”的专题教育在彝家山寨搞得红红火火;由人武干部带领的民兵文艺轻骑队走村串户搞宣传。一部部科教电影,一场场实地演讲,一期期知识培训,一台台文艺节目,一次次入脑入心的座谈……山民们的心动了,思想开窍了,有的改变“彝家人经商败坏祖宗”的观念,进城下山做起了小生意;更多的彝家后生,在操办红白喜事中破陈规,倡新风。

改善农牧民的基本生活条件,实行人畜分居,是“形象扶贫”的又一场硬仗。凉山军分区领导随州委、州政府的同志调查归来,在广泛听取大家意见的基础上,提出了实施“形象扶贫”的具体指标,即为每户住在高山上的农牧民办九件实事:建一个厕所,挖一口饮水池,修一条背水路,筑一块小院坝,改造一间通风开窗的房屋,垒一个像样的灶台,制做一至两架睡床,救助一个孩子上学,培植一片经济林地。

军分区十分注重树样板,探索扶贫新路子。90年代初,美姑县依波沃村人均年收入不到50元,村里缺水缺电,不通公路,有70%的山民一辈子只洗过一两次澡,也没下山进过县城。那年,在部队当了两年班长的彝家后生吉克木曲退伍回乡了。这位很有抱负的年轻人,萌发了“治穷治愚、改造山村”的一系列设想。正在村里抓扶贫工作的县人武部部长、政委发现了这位胸怀大志的退伍兵,在他们的极力举荐下,吉克木曲挑起了村党支部书记的重担。县人武部干部、乡武装部长从此轮流到村里蹲点,与村党支部一班人一道,向陈规陋习宣战,向荒山野岭开战。

吉克木曲带领乡亲们苦干几度春秋,昔日的穷山寨终于奔上了小康路:荒山坡上建成了花椒、苹果、油桐、杜仲经济林带;新修的引水灌渠环绕山间,层层梯田稳产高产;一条公路通往县城,一条9公里长的输电线送来了光明。全村年人均占有粮食1300多公斤,年人均纯收入1200多元,户户有了存款;家家修起了新房,80%的农户有了收录机、电视机、洗衣机等家用电器,40%的农户安装了电话;适龄儿童全部走进了村办小学,村书报阅览室每晚开放,婚丧嫁娶新事新办。村里还建起了合作医疗站,治病不再去“求神”了……脱贫致富的带头人、村党支部书记吉克木曲被州政府、军分区荣记一等功,并当选为中共十五大代表。

美姑县人武部引导广大民兵以吉克木曲为榜样,大力开展“形象扶贫”,全县民兵建卡定点的400多个扶贫点,达标率很快高达70%,走在了全州人武系统“形象扶贫”工作的前列。

自1996年始,凉山军分区领导和机关又把扶贫联系点转移到了昭觉县比尔乡。两年多来,从分区司令员、政委到机关部门以上领导,都和县人武部的同志一起,先后到比尔乡蹲过点。在军分区、武装部的帮助指导下,比尔乡彝家山寨的进村路、入户路修起来了,破旧的土墙瓦板房变样了,门前的堆粪搬走了,崭新的厕所、宽大的睡床、新垒的锅灶、新挖的水池,完全改变了彝家人的生活习惯。军分区和人武部还先后帮助150多名孩子圆了“入学梦”。

群山环抱中的冕宁县拖乌片区,是当年红军长征“彝海结盟”的地方。60多年过去了,“彝海结盟”的佳话影响了几代人,可当年红军播下革命火种的这片土地却依然贫穷。1995年,“形象扶贫”的攻坚战打响后,军分区领导多次到拖乌片区考察,指导冕宁县人武部带领民兵在整个片区的2250多个贫困户中实行了“包产脱贫”的新尝试。

军分区把提高人的素质作为打好“形象扶贫”攻坚战的根本,以民兵训练基地为依托,先后举办了20多期民兵科技知识学习班。后来,他们还与县职业中学联合办起了“农技职高班”。就这样,一批又一批“明白人”,成了拖乌片区“形象扶贫”的“火种”。3年多时间过去了,拖乌片区彝族同胞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,柏油公路通到了彝海,几座水库、电站陆续建成,家家户户用上了电灯,门前的堆粪也没有了,基本实现了人畜分居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